close
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本報資料照 分享 facebook 台大之前發生論文造假案,為避免研究者再踩學術倫理紅線,科技部規定今年12月起,首次申請研究計畫的計畫主持人及執行計畫的參與研究人員,都要完成至少6小時學術倫理教育課程訓練。對此,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在臉書表示,他可以理解科技部希望強化學術倫理的用心,對於學術新人,透過這線上學習而對學術倫理多些了解或許無可厚非。但有幾點疑問:1.過去幾年發生學術倫理爭議的當事人,似乎以「望重士林」的學術大老為多,資淺學者並不多見。為何科技部只要求初次申請者要線上學習學術倫理,而不要求學術大老們?今之官員開口閉口大數據,何不用大數據分析一下那一類學者最可能有違學術倫理,針對這類學者精準投放學術倫理訓練? #div-gpt-ad-1503996040247-0 iframe { margin:auto; display: block; }

#div-gpt-ad-1503996040247-0 > div { margin: auto; display: block !important; }2.專業倫理是專業養成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如果申請學術研究計畫的學者,還需要上學術倫理課,那我們應該懷疑該學者的學術養成教育是否出了根本問題?教育部或科技部既然疑慮學者的學術倫理,是否該追本溯源,了解一下我國學者的養成過程出了什麼問題?3.如果學者養
    #LIST_START#
  • 8591
  • #LIST_END#
成沒有根本的問題,那我們就要懷疑是否是在學者取得博士學位後的學術生涯,出了什麼問題?假定答案是肯定的,那顯然問題的源頭不在學者對倫理的無知,而在學術生涯中的誘因與評鑑機制(如升等、獎勵、資源取得等),這可能是更要檢討的方向?4.一個專業之所以能被稱為專業,要有相當完備的知識系統與執業規則,通常只有同一專業領域的人才有能力評鑑其他專業人士的能力與倫理(如,教授是否夠資格升等應由相關領域學者評鑑),因此,專業的重要精神在「專業領域的自律」,如果一個專業喪失了該有的自律能力,而要靠官方組織的政治力量來「他律」,專業精神亡矣!這是台灣各專業領域的普遍困境:無能自律致使專業淪喪,政治力企圖提振專業反而摧毀專業。
96CB4A1DC46FF511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8591 通博娛樂城 娛樂城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hnrssxd50jh 的頭像
    johnrssxd50jh

    姜宗穎

    johnrssxd50j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